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

消費電子產業戰局


搜尋龍頭Google,併購昔日手機老大哥摩托羅拉的新聞,有如一紙號召綠林好漢的起義書,正式對蘋果宣戰。三十年來,台灣科技產業都躲在歐美大客戶的背後,只重生產效率與成本,卻少深耕基礎技術及軟體研發。在這場大會戰,台灣業者第一次站上火線,擔任兩軍對戰的衝鋒大將。

        這場戰役,遲早要發生。

總觀戰場地圖上,一方是謹慎低調幫蘋果代工的台商軍團,另一邊則是由宏達電為首的Android自有品牌供應鏈。兩大軍團整軍備戰。戰線外,有微軟結盟諾基亞,伺機而動。同時間,北有韓國、西有中國業者,伺機搶奪戰果。稍有不慎,台灣供應鏈就會遭中、韓殲滅。這不僅是手機作業平台之戰,更是爭奪一年超過四.七億支智慧型手機、五千六百萬台平板電腦的龐大血腥戰場之役,戰役中有三道關鍵戰線:

第一陣:專利戰—有齒vs.無齒專利
Google專利大都在軟體,買下摩托羅拉通訊後,儘管在通訊基礎專利上,可以和蘋果買下的北電專利平起平坐。卻無法和蘋果擁有的硬體、韌體、人機介面、觸控專利相抗。顯眼的品牌廠於是成為蘋果陣營首要攻擊目標。

第二陣:商業模式戰—整合vs.模組
蘋果的iPhone控制軟、硬體,相互依賴的產品結構,讓蘋果追求最佳的產品性能。 Android分包的模組化架構,雖然更有彈性,能更快推出產品、回應市場需求,卻犧牲了產品品質。過去三十年,PC產業的故事,就是在這兩個競爭模式中擺盪的軌跡。

第三陣:價格戰—價值創造vs.價格破壞
Android的免費授權推倒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高技術門檻,B咖、C咖都有機會闖出一片天,殺價競爭的老戲將重演。而這場價格戰中,大陸業者掌握了最關鍵的白牌通路,策動低價突圍之戰,大陸山寨大軍自Android品牌廠背後逆襲,依靠的後盾是台灣和大陸的IC設計業者。



創新與定位困境:
全球消費電子產品走向M型化,往高端與低端兩頭拉開,一般品牌廠不上不下的價格帶就顯得尷尬。消費者要高階產品就買iPad,低階需求的人,乾脆買低於一千五百元台幣的白牌平板。中國白牌平板電腦,可望成為新興國家消費者的第一台平板產品。在中國白牌產業裡,流行「八三二理論」。白牌的客戶體驗,只要做到蘋果的八成,但價格只有蘋果三成,銷售量就是兩倍以上。

過去,台灣科技製造業就是靠「更便宜」、「硬體規格更高階」、「最快把Wintel的架構開發出產品」的方程式成功三十年,但是現在架構、內容、通路這類軟實力的創新,才有高附加價值。這迥異於過去台灣的慣性思維。因為,創新通常需要冒險,而冒險,又意味著你可能會犯錯。這對事事談到「良率」的台灣,幾乎是不同腦袋的思維。

大戰開打前夕,台商除了忙著選邊站,更值得思考的是,眼前這場標準、平台的「破壞式創新」機會中,與其對抗山寨,不如嘗試能否在大戰中成為關鍵軍火商的角色,驅使大陸軍團的逆襲打向對手。

並要提出相對白牌山寨的價值,品牌廠位處中間的尷尬地位也可反加利用,應思考如何整合原有產品線與Android上各種服務,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完整性的解決方案,模仿白牌的「八三二理論」作法,對蘋果的i cloud模式發起衝擊。